首页 网球赛事文章正文

独家专访从花剑到常春藤,费若秋的哥大求学之路与奥运梦想

网球赛事 2025年09月29日 22:52 7 admin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早课的法籍华裔击剑运动员费若秋,这位曾在2022年世界击剑锦标赛获得男子花剑个人赛第八名的"旅法剑客",如今褪去比赛服,身着深蓝色卫衣,背着双肩包,俨然一副常春藤盟校学生的模样。

"每天早上6点起床训练,8点半上课,下午在图书馆写论文,晚上继续体能训练——这就是我的日常。"费若秋笑着告诉我们,眼神中透着学术与竞技双线作战的疲惫,但更多是充实与期待。

跨越太平洋的求学之路

2024年9月,费若秋做出让击剑界惊讶的决定:暂时放下职业运动员身份,入读哥伦比亚大学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哥大,其实很简单,我希望为退役后的生涯做准备,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位26岁的运动员有着令人瞩目的履历:出生于法国第戎,父母都是来自中国的材料科学家;15岁入选法国青年击剑队,18岁获得欧洲青年锦标赛银牌,2021年代表法国参加东京奥运会,然而在体育生涯巅峰期,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在奥运会后,我开始思考体育的更深层意义,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击剑?如何运营体育赛事?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剑道上,而在教室里。"费若秋说。

双线作战的挑战

平衡学业与训练是巨大挑战,费若秋每周保持2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包括在纽约击剑中心与当地选手切磋,以及每周三次的体能训练,他还要完成哥大严格的课程要求。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他展示手机上的日程表,密密麻麻的色块几乎填满所有时间,"上周我刚刚完成一篇关于体育营销的论文,同时要准备明年的全法锦标赛,有时只能在往返校园的地铁上阅读资料。"

哥大体育管理项目主任文森特·拉罗克评价道:"费若秋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员——既追求竞技卓越,也重视学术发展,他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职业运动员的独特视角。"

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

作为在法国长大的华裔,现在又来到美国求学,费若秋对体育文化的差异有着敏锐观察。

"欧洲体育更加传统,注重技术完美;美国体育则更强调商业价值和娱乐性,这种对比令我着迷。"他正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发展模式,"中国近年来在竞技体育上的成就令人惊叹,特别是在系统化训练和选拔方面。"

费若秋能说流利的中、法、英语三种语言,这使他成为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天然桥梁,他计划在硕士论文中探讨中国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希望能为中西体育交流做出贡献。

独家专访从花剑到常春藤,费若秋的哥大求学之路与奥运梦想

未来的双轨规划

问及未来计划,费若秋表示将竞技与学术并重:"我仍然坚持训练,目标明确——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但同时,我也在积累体育产业的知识和经验。"

他最近在哥大体育商业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融合的演讲,还协助策划了纽约大学击剑邀请赛。"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体育世界的广阔可能性,未来我可能创办自己的体育管理公司,或者帮助推动击剑运动在亚洲的发展。"

家人的支持与影响

费若秋特别提到家人对他的支持:"我的父母虽然都是科学家,但他们从未强迫我走学术道路,相反,他们告诉我追求激情所在,但要全力以赴。"

这种支持在他在决定暂缓职业生涯求学时尤为珍贵:"当时我的教练不太理解,但父母说'教育是没有人能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现在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连接中西的体育桥梁

独家专访从花剑到常春藤,费若秋的哥大求学之路与奥运梦想

费若秋的故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多元发展路径,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是竞技者、学者、文化使者的复合体。

"体育是世界语言,但需要翻译者。"费若秋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连接中西体育文化的桥梁,不仅通过比赛,也通过教育交流和政策研究。"

随着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临近,这位"学者型剑客"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在学术殿堂与竞技赛场之间,找到平衡与卓越。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装备包向我们告别,赶往训练场,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追求学术的运动员,更是一位正在重新定义体育人可能性的先驱者。

Copyright© 2022-2026 500彩票网官方开奖平台-实时彩票开奖结果同步中心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