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小将姜鑫瑞,比赛让我更加自信 场上只能靠自己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心态,连克多名强手,最终摘得银牌,这位戴着护面、身形矫健的少年,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心得:“每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而站在剑道上,你只能靠自己。”
从小好动到击剑新星
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当时只有7岁的他是个“停不下来”的孩子,父母尝试让他学习各种体育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带姜鑫瑞观看了击剑比赛,没想到这个戴着金属面罩、手持长剑的运动瞬间吸引了孩子的全部注意力。
“我第一次看击剑比赛就觉得特别酷,那些运动员像极了古代的剑客。”姜鑫瑞回忆道,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父母为他报了击剑培训班。
启蒙教练李俊峰对姜鑫瑞的第一印象格外深刻:“很多孩子刚开始都是三分钟热度,但姜鑫瑞不同,他第一次握剑就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度,而且不怕重复训练的基本动作,最难得的是,他从小就懂得思考,而不是盲目地做动作。”
赛场上的孤独与成长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是一项极其注重个人能力的运动,在比赛中,选手需要独自面对对手,没有任何队友可以依赖,这种特性也让许多年轻选手感到压力巨大。
“刚开始比赛时,我特别紧张,手心都是汗。”姜鑫瑞坦诚地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我的教练告诉我,上场后就只能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完成比赛,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在今年三月的一场关键比赛中,姜鑫瑞首次体会到了“场上只能靠自己”的真谛,那场比赛他开局不利,连续失分,大比分落后,暂停时,他看向场边的教练,却发现教练只是微笑着向他点头,没有给出任何具体指令。
“那一刻我明白了,教练已经把该教的都教了,现在需要的是我自己去思考、去应对。”姜鑫瑞说,回到赛场后,他冷静分析对手的弱点,及时调整战术,最终实现惊天逆转,这场比赛也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金牌背后的付出
每天下午放学后,当大多数孩子在家看电视或玩耍时,姜鑫瑞却背起装备包前往击剑馆训练,每周六天,每天三小时的训练雷打不动,基本功练习、体能训练、技术战术演练、实战对抗......枯燥重复的训练内容,这个11岁少年却坚持了四年。
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有时候看他累得饭都不想吃,我们很心疼,劝他休息一天,但他总是拒绝,他说‘如果我休息了,别人还在训练,那我就会落后’。”
这种自律不仅体现在训练中,也延伸到他的学习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平衡学业和训练,姜鑫瑞学会了高效管理时间,文化课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击剑教会我专注和计划性,这些对学习也很有帮助。”他说。
比赛铸就自信
从第一次参赛时紧张得睡不着觉,到如今能够从容面对强手,比赛带给姜鑫瑞最宝贵的礼物就是自信。
“每参加一次比赛,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大。”姜鑫瑞说,“赢球让我信心倍增,输球则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回去后有针对性地改进。”
在今年上半年参加的五场全国性赛事中,姜鑫瑞获得了一金三银一铜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对击剑运动的深刻理解:“击剑不只是比谁更快、更强,更是智慧的较量,你需要观察对手的习惯,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然后做出应对,这就像下棋,只不过更加迅速和激烈。”
未来的梦想
谈到未来,姜鑫瑞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的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长远来看,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这位小剑客的偶像是中国男子花剑奥运冠军雷声。“他不仅技术好,而且很有风度,无论输赢都保持礼貌和冷静,这就是体育精神的最好体现。”
姜鑫瑞的教练李俊峰对弟子寄予厚望:“这孩子有天分,更重要的是有态度和韧性,击剑运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我相信只要他保持现在的热情和努力,未来一定能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击剑运动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击剑运动在中国青少年中日益普及,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人数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近三倍,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这项运动对培养孩子专注力、决策力和心理素质的独特价值。
一位体育教育专家指出:“击剑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些素质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像姜鑫瑞这样的小选手,不仅展现了出色的运动天赋,更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临近,击剑运动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有理由相信,中国击剑的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像姜鑫瑞这样的新星,他们将在国际赛场上续写中国击剑的辉煌。
对于所有正在成长中的小剑客,姜鑫瑞想分享自己的心得:“不要害怕比赛,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站在剑道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超越,场上只能靠自己,但正是这种孤独,让你变得更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